2022年,全國農技中心聯合各級植物保護機構、有關科研教學單位,組織全國100個抗藥性監測點,繼續開展主要農業有害生物抗藥性監測評估。監測點分布在北京等27個?。ㄗ灾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監測有害生物23種,其中一類農作物病蟲害7種、二類農作物病蟲害13種,監測農藥52種。
1 水稻有害生物的抗藥性及治理對策
1.1 褐飛虱
監測點分布在安徽等8?。ㄗ灾螀^)21縣(市、區),監測農藥品種9種。
1.1.1 監測結果
監測點分布在安徽等8?。ㄗ灾螀^)21縣(市、區),監測農藥品種9種。監測地區褐飛虱種群對新煙堿類藥劑吡蟲啉、噻蟲嗪、昆蟲生長調節劑類藥劑噻嗪酮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分別為>2000倍、>500倍、>1000倍);對新煙堿類藥劑呋蟲胺、吡啶甲亞胺類藥劑吡蚜酮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分別為36.4—153.4倍、87.7—226.0倍),其中對吡蚜酮高抗種群占比84.6%;對有機磷類藥劑毒死蜱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19.8—50.6倍);對新煙堿類藥劑烯啶蟲胺、砜亞胺類藥劑氟啶蟲胺腈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分別為6.6—44.4倍、5.6—51.1倍);對介離子類藥劑三氟苯嘧啶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2.2—6.8倍)。與2021年相比,褐飛虱種群對吡蟲啉、噻蟲嗪的平均抗性倍數分別上升18%、14%,對吡蚜酮高抗種群占比上升9.6%,其他抗性倍數無顯著變化。
1.1.2 對策建議
各水稻主產區應停止使用吡蟲啉、噻蟲嗪、噻嗪酮等藥劑;嚴格限制呋蟲胺、三氟苯嘧啶、烯啶蟲胺、氟啶蟲胺腈、毒死蜱的使用次數,每種藥劑每季水稻限用1次;使用吡蚜酮時,應與其他速效性藥劑混配使用。在褐飛虱遷出區和遷入區之間、上下代之間,要輪換使用作用機理不同的藥劑。水稻主產區各級植保機構要加大采集監測力度,強化科學用藥指導,延緩抗藥性發展。
1.2 白背飛虱
監測點分布在四川等5?。ㄗ灾螀^)11縣(市、區),監測農藥品種8種。
1.2.1 監測結果
監測地區白背飛虱種群對噻嗪酮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85.6—351.6倍);對毒死蜱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22.1—51.1倍);對吡蟲啉、噻蟲嗪、呋蟲胺、吡蚜酮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分別為2.1—21.4倍、2.3—21.1倍、1.5—16.0倍、4.2—32.5倍);對氟啶蟲胺腈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數1.4—9.6倍);對烯啶蟲胺敏感(抗性倍數<5倍)。與2021年相比,江蘇淮安種群對吡蟲啉由敏感上升為中抗、對噻嗪酮由中抗上升為高抗、對氟啶蟲胺腈由敏感上升為低抗,福建永安種群對吡蟲啉由低抗上升為中抗、對噻蟲嗪由敏感上升為中抗,其他抗性倍數無顯著變化。
1.2.2 對策建議
白背飛虱和褐飛虱?;旌习l生,且監測地區褐飛虱種群對噻嗪酮、吡蟲啉、噻蟲嗪已產生高水平抗性,因此各水稻生產區應停止使用噻嗪酮防治白背飛虱;嚴格限制吡蟲啉、噻蟲嗪的使用次數,每種藥劑每季水稻限用1次;輪換使用烯啶蟲胺、呋蟲胺、氟啶蟲胺腈等作用機理不同的藥劑,延緩抗藥性發展。
1.3 灰飛虱
監測點分布在安徽等3省4縣(市、區),監測農藥品種4種。
1.3.1 監測結果
監測地區灰飛虱種群對烯啶蟲胺、噻蟲嗪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數分別為1.4—9.9倍、1.6—8.3倍);對毒死蜱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18.6—23.5倍);對吡蚜酮敏感(抗性倍數<5倍)。與2021年相比,江蘇鹽城種群對烯啶蟲胺由敏感上升為低抗,其他抗性倍數無顯著變化。
1.3.2 對策建議
各水稻主產區應嚴格限制毒死蜱的使用次數,每季水稻限用1次;輪換使用吡蚜酮、烯啶蟲胺、噻蟲嗪等作用機理不同的藥劑,延緩抗藥性發展。在水稻生長后期,灰飛虱與褐飛虱混合發生時,不宜使用噻蟲嗪開展防治。
1.4 稻縱卷葉螟
監測點分布在江蘇等7?。ㄗ灾螀^)11縣(市、區),監測農藥品種5種。
1.4.1 監測結果
監測地區稻縱卷葉螟種群對雙酰胺類藥劑氯蟲苯甲酰胺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10.3—135.1倍),首次監測到高抗種群(占比約50%,安徽、江蘇、湖北和廣西興安);對阿維菌素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6.0—32.0倍),對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7.4—50.0倍),其中江西、湖北、湖南衡山、廣西貴港種群為中抗;對乙基多殺菌素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4.2—10.1倍);對茚蟲威敏感(抗性倍數<5倍)。與2021年相比,稻縱卷葉螟種群對氯蟲苯甲酰胺、阿維菌素類的抗性倍數顯著上升,其他抗性倍數無顯著變化。
1.4.2 對策建議
在稻縱卷葉螟遷出區和遷入區之間、上下代之間,各水稻主產區要嚴格限制氯蟲苯甲酰胺等雙酰胺類殺蟲劑的使用次數,每季水稻限用1次;減少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的使用次數,輪換使用茚蟲威、多殺霉素、乙基多殺菌素等作用機理不同的藥劑,延緩抗藥性發展。不同施藥時期對稻縱卷葉螟的防效影響較大,建議在蛾高峰后7—10天施藥,可起到較好的防效。
1.5 二化螟
監測點分布在浙江等9?。ㄗ灾螀^)29縣(市、區),監測農藥品種4種。
1.5.1 監測結果
監測地區二化螟種群對雙酰胺類藥劑氯蟲苯甲酰胺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0.9—710.0倍),其中江西、安徽、浙江大部分雙季稻區、湖南中東部、湖北東南部、廣東和廣西種群為高抗(抗性倍數133.2—710.0倍),占比78.6%;對阿維菌素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0.6—386.6倍),其中江西環鄱陽湖地區、浙江東部沿海地區、湖南中南部和湖北武穴種群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12.4—386.6倍);對有機磷類藥劑三唑磷、毒死蜱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分別為1.3—38.6倍、0.6—25.0倍)。與2021年相比,湖南邵東、安徽廬江、湖北荊州種群對氯蟲苯甲酰胺的抗性持續上升,呈現擴散蔓延態勢;對阿維菌素高抗種群由2個上升為5個(江西南昌、南城、高安,湖南攸縣,浙江瑞安);其他抗性倍數無顯著變化。
1.5.2 對策建議
二化螟種群的抗性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要采取分區治理策略。在高抗地區(主要為單雙季稻混栽區)要停止使用氯蟲苯甲酰胺、阿維菌素等藥劑;在中抗及以下地區要限制氯蟲苯甲酰胺、阿維菌素、三唑磷、毒死蜱等藥劑的使用次數,每種藥劑每季水稻限用1次;輪換使用乙基多殺菌素、雙酰肼類等藥劑。各水稻主產區要積極采取秧苗早期用藥技術,結合低茬收割、深水滅蛹、性誘控殺等非化學防控措施,減少化學防治次數和農藥用量;要持續做好抗性監測,加強合理用藥和防治技術指導。
1.6 稻瘟病
監測點分布在遼寧等3省6縣(市、區),從采集的水稻病樣上分離得到水稻稻瘟病菌菌株176株,監測農藥品種2種。
1.6.1 監測結果
監測地區稻瘟病菌菌株對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均為敏感,檢測到低抗菌株占比2.3%(為遼寧新民菌株)。與2021年相比,抗性無顯著變化。
1.6.2 對策建議
吡唑醚菌酯、嘧菌酯屬于甲氧基丙烯酸酯類殺菌劑,作用位點單一,病原菌易產生抗藥性,理論抗性風險較高。各地要輪換使用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稻瘟靈、三環唑、咪鮮胺等作用機理不同的藥劑,延緩抗藥性發展。水稻主產區各省份要強化樣本采集工作,持續做好抗性監測。
1.7 水稻惡苗病
監測點分布在遼寧等6省9縣(市、區),從采集的水稻病樣上分離得到水稻惡苗病菌菌株526株,監測農藥品種1種。
1.7.1 監測結果
監測地區水稻惡苗病菌菌株對氰烯菌酯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其中高抗菌株占比57.2%。江蘇、浙江、安徽省的抗性菌株占比70.0%—90.0%(平均抗性倍數128—550倍)、高抗菌株占比56.7%—82.8%,抗性形勢非常嚴峻;黑龍江、遼寧省抗性菌株占比41.8%—58.2%(平均抗性倍數130—140倍)、高抗菌株占比38.8%—39.9%,抗性持續發展。與2021年相比,高抗菌株占比由26.0%上升為57.2%,水稻惡苗病菌的抗藥性快速上升。
1.7.2 對策建議
江蘇、浙江、安徽、黑龍江、遼寧等高抗地區要停止使用氰烯菌酯及其復配藥劑;其他地區要嚴格限制氰烯菌酯的使用次數,每季水稻限用1次;各地要輪換或混配使用戊唑醇、咪鮮胺、咯菌腈等作用機理不同的藥劑,延緩抗藥性發展。此外,各地要強化引種管理,做到無病引種,從源頭杜絕帶菌種子的傳播擴散;要強化抗藥性監測與科學用藥指導。
1.8 稻田雜草
監測點分布在湖南等7省21縣(市、區),監測農藥品種4種。
1.8.1 稗草監測結果
1.8.1.1 五氟磺草胺
從遼寧等7省21縣(市、區)稻田中采集稗草種群121個,其中抗性種群占比78.5%、高抗種群占比28.9%。東北稻區吉林、黑龍江抗性種群占比分別為100.0%、95.8%,高抗種群占比分別為63.2%、58.3%,抗性發生非常嚴重;湖南、吉林、遼寧、江蘇以中抗種群為主,抗性繼續上升風險較高。與2021年相比,高抗種群占比增加,抗性呈持續上升趨勢。
1.8.1.2 二氯喹啉酸
從遼寧等6省20縣(市、區)稻田中采集稗草種群119個,其中抗性種群占比86.6%、高抗種群占比23.5%。黑龍江、江蘇、湖南抗性種群占比分別為100.0%、93.3%、87.5%,高抗種群占比分別為58.3%、33.3%、25.0%,抗性發生非常嚴重;湖南、江蘇、浙江以中抗種群為主,抗性持續上升風險較高。與2021年相比,抗性指數無顯著變化。
1.8.1.3 氰氟草酯
從遼寧等6省20縣(市、區)稻田中采集稗草種群118個,其中抗性種群占比64.4%、高抗種群占比5.1%。黑龍江、吉林抗性種群占比分別為95.8%、94.7%,高抗種群占比分別為4.2%、26.3%,抗性發生嚴重;江蘇、浙江中抗種群占比分別為46.7%、33.3%,抗性快速上升。與2021年相比,中、高抗種群占比持續上升,抗性發展較快。
1.8.1.4 噁唑酰草胺
從遼寧等7省21縣(市、區)稻田中采集稗草種群123個,其中抗性種群占比3.2%。遼寧、吉林、江蘇抗性種群占比分別為54.3%、47.4%、35.5%,均以低抗種群為主。與2021年相比,低抗種群占比升高,抗性持續發展。
1.8.2 千金子
1.8.2.1 氰氟草酯
從湖南等4省9縣(市、區)稻田中采集千金子種群55個,其中抗性種群占比85.5%。江蘇、浙江高抗種群占比均超過65%,抗性發生嚴重;湖北以中、高抗種群為主,占比之和60.0%,抗性發展較快;湖南以低抗種群為主、占比66.7%,抗性持續上升風險較高。與2021年相比,高抗種群占比顯著升高,抗性發展速度快。
1.8.2.2 噁唑酰草胺
從湖南等4省9縣(市、區)稻田中采集千金子種群44個,其中抗性種群占比65.9%。浙江、江蘇高抗種群占比分別為20.0%、9.1%,抗性發生相對較重;湖北、湖南以低抗種群為主,抗性持續上升風險較高。
1.8.3 對策建議
稻田雜草防控要采取治早治小、″封″ ″殺″結合的策略,更加注重使用土壤封閉處理,壓低雜草發生基數,減輕后期莖葉處理防控壓力。東北稻區、長江中下游稻區的高抗地區應停止使用五氟磺草胺、二氯喹啉酸、氰氟草酯防治稗草;非高抗地區嚴格限制上述藥劑使用次數,每種藥劑每季水稻限用1次;輪換使用作用機理不同的除草劑,延緩抗藥性發展。江蘇、浙江等地區要停止使用氰氟草酯防治千金子,嚴格限制噁唑酰草胺的使用次數,每季水稻限用1次,輪換使用作用機理不同的除草劑,延緩抗藥性發展。針對稻田雜草嚴峻的抗藥性發生發展形勢,各地植保機構要進一步強化抗藥性監測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持續做好綜合防控與合理用藥指導。
2 小麥有害生物的抗藥性及治理對策
2.1 麥蚜
2.1.1 監測結果
2.1.1.1 荻草谷網蚜
監測點分布在北京等11?。ㄖ陛犑校?8縣(市、區),監測農藥品種5種。監測地區荻草谷網蚜種群對吡蟲啉、氟啶蟲胺腈、高效氯氰菊酯、啶蟲脒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分別為0.6—38.0倍、0.8—20.1倍、1.9—13.1倍、2.4—46.0倍);對抗蚜威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1.2—3846倍),其中湖北武漢、北京海淀、河南安陽、安徽廬江種群為高抗(抗性倍數>3800倍)。與2021年相比,湖北武漢、北京海淀、河南安陽和安徽廬江種群抗性快速上升。
2.1.1.2 禾谷縊管蚜
監測點分布在北京等11?。ㄖ陛犑校?6縣(市、區),監測農藥品種5種。監測地區禾谷縊管蚜種群對高效氯氰菊酯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0.1—125.0倍),其中安徽宿州種群為高抗;對吡蟲啉、氟啶蟲胺腈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數分別為0.2—5.1倍、0.3—6.7倍),其中陜西咸陽、安徽合肥、廬江種群為低抗;對啶蟲脒、抗蚜威敏感(抗性倍數<5倍)。與2021年相比,安徽宿州種群對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快速上升,其他抗性倍數無顯著變化。
2.1.2 對策建議
對于麥蚜產生中等水平以上抗藥性的地區,要嚴格限制使用含有吡蟲啉的拌種劑或包衣劑,輪換使用含有噻蟲嗪、噻蟲胺、辛硫磷的拌種劑或包衣劑;湖北、北京、河南、安徽等高抗地區應停止使用啶蟲脒、抗蚜威,陜西、河北、山東、甘肅等中抗地區要嚴格限制氟啶蟲胺腈、抗蚜威、高效氯氰菊酯、啶蟲脒等藥劑的使用次數,每種藥劑每季小麥限用1次,做好輪換使用。此外,各地要加強抗藥性監測工作,做好合理用藥和防控技術指導,延緩抗藥性發展。
2.2 小麥赤霉病
從江蘇等4省72縣(市、區)采集的稻樁或小麥病穗上分離得到小麥赤霉病菌菌株12447株,全部用于抗性檢測(用于丙硫菌唑檢測的為1103株),監測農藥品種5種。
2.2.1 監測結果
監測地區小麥赤霉病病菌對多菌靈的抗性菌株占比13.5%,其中江蘇種群抗性菌株占比最高(31.3%)、以中抗為主,安徽等部分種群抗性菌株占比超過20%;對戊唑醇抗性菌株占比1.6%(為江蘇、湖北菌株);對丙硫菌唑抗性菌株占比1.1%(為江蘇菌株);對咪鮮胺抗性菌株占比0.2%(為湖北、江蘇、安徽菌株);未檢測到氰烯菌酯抗性菌株。與2021年相比,河南多地菌株對多菌靈的抗性上升較快,呈擴散蔓延趨勢。
2.2.2 對策建議
江蘇、安徽等省份抗性普遍發生,要停止使用多菌靈及其復配藥劑;各地要輪換使用氰烯菌酯、氟唑菌酰羥胺、丙硫菌唑、戊唑醇、咪鮮胺等作用機理不同的藥劑,每種藥劑每季小麥限用1次。此外,在使用三唑類藥劑時,要保證足夠的用量(按照農藥標簽使用,戊唑醇有效成分用量≥8g/畝),減輕毒素污染,延緩抗藥性發展。
2.3 麥田雜草
2.3.1 節節麥
從河北等8省20縣(市、區)麥田中共采集節節麥種群99個,監測農藥品種1種。監測地區節節麥種群對甲基二磺隆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指數1.0—8.5倍),抗性種群占比96.0%,抗性普遍發生,其中河南、江蘇、山東、陜西、河北等地部分種群為中抗,累計占比38.4%。與2021年相比,對甲基二磺隆的抗性種群占比上升。
2.3.2 雀麥
從河北等8省16縣(市、區)麥田中共采集雀麥種群104個,監測農藥品種1種。監測地區雀麥種群對啶磺草胺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指數1.0—54.8倍),抗性種群占比39.4%,其中河北新樂、山東沾化等地部分種群為高抗(抗性指數27.1—54.8倍),累計占比3.8%。與2021年相比,對啶磺草胺的抗性種群占比上升。
2.3.3 菵草
從安徽等3省8縣(市、區)麥田中共采集菵草種群36個,監測農藥品種2種。監測地區菵草種群對炔草酯為低至高水平抗性(抗性指數1.5—46.3倍),抗性種群占比100.0%、全部產生抗性,其中湖北、江蘇等地部分種群為高抗(抗性指數10.7—46.3倍);對甲基二磺隆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指數1.0—12.4倍),抗性種群占比63.9%、抗性普遍發生,其中江蘇部分種群為高抗(抗性指數10.4—12.4倍)。與2021年相比,對炔草酯和甲基二磺隆的抗性繼續升高,各地要高度重視,做好防治指導。
2.3.4 多花黑麥草
從河南、江蘇等2省9縣(市、區)麥田中共采集多花黑麥草種群39個,監測農藥品種2種。監測地區多花黑麥草種群對炔草酯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指數4.5—112.9倍),抗性種群占比100.0%,抗性發生非常嚴重;對甲基二磺隆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指數1.0—95.8倍),抗性種群占比76.9%,抗性普遍發生,其中河南部分種群為高抗(抗性指數11.9—95.8倍)。與2021年相比,對炔草酯和甲基二磺隆的抗性種群占比顯著升高,各地要高度重視,做好防治指導。
2.3.5 對策建議
麥田雜草防控要采取冬前化除、″封″ ″殺″結合的策略,壓低雜草發生基數,減輕春季莖葉處理防控壓力。河南、山東、河北、湖北、安徽、陜西、江蘇等省份高抗地區要停止使用炔草酯、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等藥劑;中、低抗地區要在物理、農業等控草措施的基礎上,嚴格限制炔草酯、甲基二磺隆、啶磺草胺等藥劑使用次數,每種藥劑每季小麥限用1次;各地要輪換或混配使用其他作用機理不同的藥劑,延緩抗藥性發展。針對麥田雜草嚴峻的抗藥性發生發展形勢,各地植保機構要進一步強化抗藥性監測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持續做好綜合防控與合理用藥指導。
3 玉米有害生物的抗藥性及治理對策
3.1 草地貪夜蛾
監測點分布在云南等14省18縣(市、區),監測農藥品種6種。
3.1.1 監測結果
監測地區草地貪夜蛾種群對茚蟲威、蟲螨腈、乙基多殺菌素為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數分別為0.9—7.3倍、2.8—7.3倍、1.2—6.8倍);對氯蟲苯甲酰胺、四氯蟲酰胺、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為敏感(<5倍)。與2021年相比,首次發現對蟲螨腈產生低抗的種群(分布在安徽、重慶、四川)。
3.1.2 對策建議
在草地貪夜蛾發生初期和低密度發生區,要優先使用性誘劑、微生物農藥等進行防控,壓低蟲口發生密度;在重發期和高密度發生區,要輪換使用氯蟲苯甲酰胺、乙基多殺菌素、虱螨脲等作用機理不同的藥劑,每種藥劑每季玉米限用1次;在西南華南周年繁殖區,要控制乙基多殺菌素的使用次數,防止抗性上升。此外,周年繁殖區、遷飛過渡區和重點防范區之間也要采取輪換用藥策略。
3.2 玉米田雜草
3.2.1 馬唐
從遼寧等5省33縣(市、區)共采集馬唐種群132個,監測農藥品種1種。監測地區馬唐種群對煙嘧磺隆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指數≤11.9倍),抗性種群占比77.3%,其中黑龍江、河北、遼寧等地抗性種群占比>80%,河南、河北種群中檢測到高抗(抗性指數10.5—11.9倍)。與2021年相比,對煙嘧磺隆的抗性水平繼續升高。
3.2.2 鴨跖草
從遼寧等4省36縣(市、區)共采集鴨跖草種群71個,監測農藥品種2種。監測地區鴨跖草種群對硝磺草酮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指數≤11.4倍),其中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等地抗性種群占比均>80%,黑龍江種群中檢測到高抗(抗性指數11.4倍);對莠去津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指數≤19.8倍),其中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等地抗性種群占比均>79%,黑龍江、吉林、河南種群中檢測到高抗(抗性指數10.0—19.8倍)。與2021年相比,鴨跖草的抗性水平繼續升高。
3.2.3 對策建議
玉米田雜草防控要采取治早治小、″封″ ″殺″結合的策略,更加注重土壤封閉處理,壓低雜草發生基數,減輕春季莖葉處理防控壓力。黑龍江、河北、遼寧等地要限制使用煙嘧磺隆防治馬唐,輪換或混配使用苯唑草酮、氨唑草酮、環磺酮等作用機理不同的除草劑。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等地要限制使用硝磺草酮、莠去津防治鴨跖草,輪換或混配使用氯氟吡氧乙酸、二氯吡啶酸、嗪草酸甲酯等作用機理不同的除草劑。針對玉米田雜草嚴峻的抗藥性發生發展形勢,各地植保機構要進一步強化抗藥性監測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持續做好綜合防控與合理用藥指導。
4 棉花害蟲的抗藥性及治理對策
4.1 棉鈴蟲
監測點分布在華北棉區、長江流域棉區和新疆棉區,共8?。ㄗ灾螀^)12縣(市、區),監測農藥品種5種。
4.1.1 監測結果
4.1.1.1 華北棉區
華北棉區棉鈴蟲種群對高效氯氟氰菊酯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134.7—379.7倍);對辛硫磷、氯蟲苯甲酰胺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分別為23.6—48.0倍、16.9—93.2倍),其中河北、山東、河南等地部分種群對辛硫磷抗性較高(抗性倍數>40倍),山東、河南部分種群對氯蟲苯甲酰胺抗性較高(抗性倍數>65倍);對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茚蟲威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分別為6.2—20.1倍、7.3—30.0倍)。與2021年相比,對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性顯著上升,其他抗性倍數無顯著變化。
4.1.1.2 長江流域棉區
長江流域棉區棉鈴蟲種群對高效氯氟氰菊酯為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數5.2—8.1倍);對辛硫磷、氯蟲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茚蟲威均為敏感(抗性倍數<5倍)。與2021年相比,抗性倍數無顯著變化。
4.1.1.3 新疆棉區
新疆棉區棉鈴蟲種群對高效氯氟氰菊酯為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數5.2—8.1倍);對辛硫磷、氯蟲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茚蟲威均為敏感(抗性倍數<5倍)。與2021年相比,抗性倍數無顯著變化。
4.1.2 對策建議
棉鈴蟲具有適應性強、繁殖力強的特點,各地要采取綜合治理措施,注重低齡幼蟲期施藥。華北棉區高抗地區要停止使用擬除蟲菊酯類藥劑,嚴格限制有機磷類、雙酰胺類藥劑的使用次數,每種藥劑每季棉花限用1次;長江流域棉區和新疆棉區要限制使用擬除蟲菊酯類藥劑;各地要輪換使用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多殺霉素、茚蟲威等作用機理不同的藥劑,延緩抗藥性發展。
4.2 棉蚜
監測點分布在新疆等4?。ㄗ灾螀^)7縣(市、區),監測農藥品種6種。
4.2.1 監測結果
監測地區棉蚜種群對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蟲啉等均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分別為>10000倍、>4500倍、>800倍);對丁硫克百威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56.4—266.4倍),其中河南杞縣、山東東營、新疆沙灣、昌吉、農六師種群為高抗(抗性倍數107.0—266.4倍);對氟啶蟲酰胺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15.2—169.5倍),其中河南南陽種群為高抗(抗性倍數169.5倍);對氟啶蟲胺腈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1.3—266.8倍),其中新疆昌吉、農六師、河南杞縣種群為高抗(抗性倍數126.0—226.8倍)。與2021年相比,對氟啶蟲酰胺、氟啶蟲胺腈的抗性倍數顯著上升。
4.2.2 對策建議
當前棉蚜已成為抗藥性最嚴重的農業害蟲之一,各地要采取綜合治理措施,停止使用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丁硫克百威、吡蟲啉等藥劑,輪換使用雙丙環蟲酯、氟啶蟲酰胺等作用機理不同的藥劑或藥劑組合,每種藥劑每季棉花限用1次,延緩抗藥性發展。
5 蔬菜害蟲的抗藥性及治理對策
5.1 小菜蛾
5.1.1 華北地區
監測點分布在北京等3?。ㄖ陛犑校?縣,監測農藥品種7種。華北地區小菜蛾種群對氯蟲苯甲酰胺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1.9—10.9倍);對蟲螨腈為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8.9—18.7倍);對阿維菌素、氟啶脲均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分別為10.5—92.9倍、14.8—25.4倍);對高效氯氟氰菊酯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80.7—153.8倍);對茚蟲威、多殺霉素敏感(抗性倍數<5倍)。
5.1.2 長三角地區
監測點分布在上海等2?。ㄖ陛犑校?縣,監測農藥品種3種。長三角地區小菜蛾種群對氯蟲苯甲酰胺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4.5—145.0倍),其中上海奉賢種群為高抗(抗性倍數145.0倍);對茚蟲威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43.5—97.0倍);對多殺霉素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2.6—14.0倍)。
5.1.3 對策建議
華北地區和長三角地區小菜蛾種群的抗藥性具有明顯的地域性,要采用不同的治理策略。華北地區要停止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阿維菌素等藥劑,輪換使用茚蟲威、多殺霉素、丁醚脲、溴蟲氟苯雙酰胺、氯蟲苯甲酰胺、蟲螨腈等藥劑。長三角地區要停止或限制使用氯蟲苯甲酰胺、茚蟲威等藥劑(每種藥劑每季蔬菜限用1次),輪換使用乙基多殺菌素、溴蟲氟苯雙酰胺、短尾桿菌等,延緩抗藥性發展。
5.2 西花薊馬
監測點分布在北京等2?。ㄖ陛犑校?縣,監測農藥品種8種。
5.2.1 監測結果
監測點分布在北京等2?。ㄖ陛犑校?縣,監測農藥品種7種。北京種群對多殺霉素、噻蟲嗪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分別為79.1—1538.7倍、90.4—966.7倍);對乙基多殺菌素、阿維菌素、蟲螨腈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分別為>1000倍、>140倍、>110倍);對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為敏感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4.6—180.9倍),其中北京通州種群高抗(抗性倍數180.9倍);對高效氯氰菊酯為敏感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分別為0.8—11.6倍)。云南種群對多殺菌素、阿維菌素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分別為12.9倍、40.8倍),對乙基多殺菌素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160.0倍)。
5.2.2 對策建議
北京地區要停止使用多殺霉素、乙基多殺菌素、噻蟲嗪、阿維菌素、蟲螨腈等藥劑,嚴格限制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的使用次數(每季蔬菜限用1次),輪換使用溴蟲氟苯雙酰胺等作用機理不同的藥劑或藥劑組合。云南地區要嚴格限制乙基多殺菌素的使用次數(每季蔬菜限用1次),輪換使用多殺霉素、阿維菌素等作用機理不同的藥劑或藥劑組合。
5.3 煙粉虱
監測點分布在海南等9?。ㄖ陛犑?、自治區)9縣,監測農藥品種4種。
5.3.1 監測結果
監測地區煙粉虱卵對螺蟲乙酯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25.2—250.5倍),其中海南、山東和山西等部分種群為高抗(抗性倍數112.2—250.5倍);對溴氰蟲酰胺為低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9.6—1077.3倍),其中山西和北京等部分種群為高抗(抗性倍數194.9—1077.3倍)。煙粉虱若蟲對螺蟲乙酯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39.8—129.1倍),其中海南部分種群為高抗(抗性倍數111.6—129.1倍);對溴氰蟲酰胺為低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9.5—697.6倍),其中山東、山西、北京、河北等部分種群為高抗(抗性倍數146.0—697.6倍);對吡丙醚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24.6—134.0倍),其中北京海淀種群為高抗(抗性倍數134.0倍)。煙粉虱成蟲對阿維菌素敏感(抗性倍數 <5倍)。與2021年相比,抗性倍數無顯著變化。
5.3.2 對策建議
煙粉虱高水平抗性蔬菜產區要停止使用溴氰蟲酰胺、螺蟲乙酯、吡丙醚等藥劑,輪換使用氟吡呋喃酮、氟啶蟲胺腈、烯啶蟲胺、阿維菌素等作用機理不同的藥劑或藥劑組合,每種藥劑每季蔬菜限用1次,延緩抗藥性發展。
5.4 二斑葉螨
監測點分布在北京等4?。ㄖ陛犑校?縣,監測農藥品種4種。
5.4.1 監測結果
監測地區二斑葉螨種群對阿維菌素為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8000倍);對腈吡螨酯為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數52.2—207.1倍),其中北京部分種群為高抗(抗性倍數105.6—207.1倍);對乙唑螨腈敏感(抗性倍數 <5倍);對聯苯肼酯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數12.3—72.3倍)。與2021年相比,首次檢測到二斑葉螨對腈吡螨酯高抗種群,其他抗性倍數無顯著變化。
5.4.2 對策建議
各監測點要停止使用阿維菌素等藥劑,嚴格限制腈吡螨酯的使用次數,輪換使用乙唑螨腈、聯苯肼酯等作用機理不同的藥劑或藥劑組合,每種藥劑每季蔬菜限用1次,延緩抗藥性發展。